今天,中大人都不会忘记他们!
|
百年前,列强爪牙迅猛延伸
中华大地内忧外患
一批批学子临危受命
为了心中的气节与信仰
收拾山河,冲锋陷阵
死节之烈,浩气英风
惺亭之醒
惺亭是中山大学南校园中轴线上的标志物之一,于1928年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为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而筹资捐建,以“惺社”社名命名。中文系黄天骥教授在《六二三路与中大惺亭》一文中讲到:“惺者,醒也,有醒悟的意思。同学们希望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希望能唤醒群众。”
惺亭
史坚如,广东番禺人,出身官僚富家,原名文纬,号经如,后改为坚如。曾入读岭南大学,1899年加入兴中会。1900年,中国北方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武装侵华,孙中山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决定由郑士良率领邓子瑜等赴惠州,在惠州三洲田大寨发动起义。起义由郑士良负责指挥,史坚如奉命在广州组织响应,他召集数千人,变卖家产筹资3万多元作为起义所需费用,准备攻取广州,不料款项被人卷走,计划被迫改期。当得知惠州先期举义,他便决定用炸药炸死两广总督德寿来声援惠州起义,他认为如果德寿毙命,清军必然自相惊扰,可解惠州之危,广州亦可乘机起义。于是他便再次变卖家产,用所获的3千多元托人到香港购买了200磅德国炸药,而后在紧靠总督府处租赁宅院,掘一地道,欲在地道引爆炸药,后因事败被捕,虽受尽酷刑,但誓死不屈,于11月9日在珠江码头被杀害。
孙中山先生对史坚如的英勇就义,极为悲痛,给予很高的评价:“坚如聪明好学。真挚恳诚,与陆浩东相若……而二人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二公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史坚如
另两位烈士区励周、许耀章分别是岭南大学的教员和学生,1925年6月23日,他们参加了抗议资本家镇压工人的游行示威活动,当游行队伍行至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到机枪扫射,死伤较多,情形惨烈,区励周和许耀章在沙基惨案中遇难。为纪念死难同胞,当时的广东革命政府把沙基定名为六二三路,并在珠江北岸人民桥东建“毋忘此日”的纪念碑。
青年革命者前继后赴
青年的报国热血
在这对“恋人”身上化成了一曲革命赞歌
刑场婚礼
1928年2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畔的刑场上,两个青年革命者面对敌人的枪口,从容不迫地举行结婚典礼。他们就是广州起义行动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周文雍和当时中共两广区委妇女委员陈铁军。
陈铁军(1904—1928)
周文雍,1905年8月生于开平县百合下洞凤凰里一个贫穷的塾师家庭,后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在此期间,他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革命活动。
陈铁军,祖籍台山三合镇,出生于佛山,父亲为华侨商人,家境殷实。1924年秋,她考入广东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山大学文学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改名铁军。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华大地,党被迫由公开转入秘密斗争。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广东省委作出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的决定。担任广州市委工委书记的周文雍遵照党的指示,开始在广州建立工人秘密武装。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和广州起义政纲起草委员会委员,在省委书记张太雷直接领导下,参加起义政治纲领和口号的起草,同时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当武装起义迫在眉睫的紧急关头,陈铁军受党的派遣,装扮成周文雍的妻子,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震撼中外的广州武装起义爆发了。广州起义给背叛革命的国民党新军阀以沉重打击,在激烈的战火中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兼教育部长。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广州起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各派反革命力量的联合进攻下,最终遭到失败。
广东省委在香港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研究重建党的组织,恢复革命斗争。会议提出,必须派一个坚强而有威信的领导同志回去,并认为周文雍是合适人选。周文雍以革命利益为重,勇敢地承担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临刑前的周文雍与陈铁军
1928年1月,周文雍当选为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东省委常委。他化装成刚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商人,在党组织掩护下,与陈铁军仍扮成夫妻,重返处在严重白色恐怖中的广州,重建党的机关和组织。回到广州后,周文雍和陈铁军有时扮作富商,有时扮作苦力工人,找寻失去联系的党员,重建秘密联络点。
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他们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敌人无计可施,遂将周文雍和陈铁军押赴红花岗刑场。
这对红色恋人英勇就义,用共产党人忠于信仰的英雄气概,谱写了绝美动人的革命恋曲。
日寇入侵,祖国垂危
战火纷飞之际,
中大青年担起救国使命
走出象牙塔,走上街头
摇旗呐喊,振臂为国
全面抗战,国难当头
心中有家国
便有了孤军奋战的胆魄
孤军抗日
1937年,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中很多人没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谢晋元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位。
谢晋元(1905-1941),广东蕉岭人,1925年以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肄业生身份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并在北伐战争中屡立战功。
谢晋元
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为攻占上海并进逼南京,投入了大量兵力。国民政府为挫败日军快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也拿出精锐部队与日军决战,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万,此时谢晋元随军开赴战场。
抵达前线后,谢晋元任第88师262旅参谋主任,在闸北抵抗日军,随后又担任524团副团长。在淞沪会战中,由于装备差距太大,又缺乏海空军掩护,88师损失惨重,为保存实力,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师长孙元良决定安排谢晋元率524团1营留守坚固阵地。
谢晋元临危受命,指挥部下朝大军后撤的相反方向——四行仓库集中,与此同时,日军已抵达四行仓库的西面和北面,而东、南两面则是公共租界,至此,谢晋元部虽完成了拖住敌人的命令,但他的军队已成孤军。他为虚张声势,迷惑日军,对外宣称守军有八百人,由此这支孤军又被称为“八百壮士”,而实际上守军只有四百余人。
面对英军由于害怕危及租界安全的顾虑而提出的放弃抵抗的建议,谢晋元果断回绝并表示,524团奉命坚守四行仓库“没有命令,死也不退。” 10月27日上午,日军合围四行仓库,外围警戒部队有被日军包围的危险,周正法班长于是率领所部夹击敌人。日军缓慢推进,在四行仓库周围逐房搜索,却被中国守军夹击,见久攻不下,便组织突击队顶着厚钢板安放炸药,企图炸塌墙体,战士陈树生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从楼上跳下,与偷袭日军十余人同归于尽。
28日上午,谢晋元亲自打电话给市商会,要求提供一面国旗。当天,四行仓库楼顶飘扬着一面巨大的中国国旗,在租界的中国人看到满是日本国旗的苏州河对岸飘扬着中国国旗,高呼“中华民族万岁”、“抗战必胜”。
10月30日,激战四昼夜后,孤军仅阵亡九人,伤二十余人,却毙敌两百余人,伤敌无数。为保障租界区不被日本侵扰,国民政府派人劝说孤军配合英军,退到租界。受命撤到租界后,孤军立即被英军收缴武器,并监视安置,形同俘虏。在孤军营中,谢晋元依然亲率士兵坚持出操训练,以木枪练习瞄准刺杀,还举行升旗典礼,鼓励士兵,坚持必胜的信心。
汪伪政府派人以陆军总司令的高官进行诱降,遭谢晋元严词拒绝。见诱降不成,汪伪政府恼羞成怒,收买奸细于1941年4月24日刺杀了年仅37岁的谢晋元。
谢晋元死后, 30万民众前往孤军营吊唁。2014年,谢晋元被列入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上海至今仍有晋元中学,晋元路等地名以纪念这位英雄。
时间推移到现代,
新中国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奋进路上,
不乏为科学献身的先行者,
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引力波研究的先行者
陈嘉言
1982年4月16日,中山大学校报第一版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引力波研究室副主任陈嘉言不幸因公殉职的消息。5月,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均为此作出报道和评论,誉之为“我国物理学界的骄傲”、“为科学事业献身”、引力物理研究的“铺路人”。
1973年,北京中国科学院的王祝翔、秦荣先等人来到广州,商讨北京高能所和广州中山大学合作引力波符合探测研究。陈嘉言等人决定参加并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自己动手,是引力物理研究室创建过程中一个显著特点。1976年,首先在“十友堂”地下室装起了引力波天线模拟系统。同年,获批准建筑专用实验室,几经艰苦,1978年专用引力物理实验室建成(现西北区552号引力楼)。
科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当然是科学研究。虽然繁琐的后勤基建工作使人力尽筋疲,但研究工作要求花费更多的脑汁,陈嘉言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他边建设边研究,为了取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模拟实验做了一次又一次,计算数据积稿盈尺,大型引力波探测天线终于开始组装,里面积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1976年,国家科委和教育部把这项研究定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
1979年夏天,为纪念爱因斯坦诞辰一百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聚集在意大利里雅斯特市(Trieste),参加第二届国际格拉斯曼会议。以周培源教授为首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参加了这一会议。中山大学引力物理研究室的陈嘉言副教授被选为大会顾问委员,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北京—广州引力波实验”的邀请报告。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座的美国J.Weber教授,走到杨振宁教授身边,激动地说:“中国人也有自己的引力波探测器了!”由于中国的引力波研究,第三届国际格拉斯曼会议定于1982年在中国上海召开,陈嘉言为会议组织委员。
1980年初,常温共振型引力波探测器完成组装。1981年6月,常温引力波探测系统开始实验性运行,测出和记录了天线的热噪声,得出了理论灵敏度同实测灵敏度一致的结果。
1982年1月,陈嘉言副教授应邀到西澳大利亚大学访问并作学术报告,受到当地华侨组织欢迎,记者采访登报说,这是中国科学界首次到当地访问。
1982年4月9日,刚从上海为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审稿回来的陈嘉言,风尘仆仆,又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工作。中午十二时,同事们下班了,陈嘉言一个人钻进了天线的真空罐中,不幸触电,因公殉职,终年四十六岁。
建校以来,一代代中大学子为了民族解放、国家振兴而奋不顾身。今天,我们共缅献身进步与真理的先辈,勇于开拓创新,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中大新的辉煌。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官微往期推送
整理:曾琳源
编辑:王星月
责任编辑:裴欣怡
初审:李劲峰
审核:陈诗诗
审定发布:漆小萍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追忆往昔,共缅先辈↓